close

朱淑娟  

 

第一次聽到「獨立記者」這個名詞,以為跟「獨立音樂」一樣,是一種非商業性經營模式的概念,直到讀了《共誌》專訪獨立記者朱淑娟的文章後,才對「獨立記者」有較完整的認識。

 

獨立記者的身份認同

朱淑娟原是聯合報資深記者,自從2009年被無預警資遣後,開闢出另一種記者生存模式。該篇報導說道,成為獨立記者的第一步,是要克服身份上的障礙。因為獨立記者不屬於任何一個新聞媒體,當時,朱淑娟常常對著鏡子反覆練習說:「我是《環境報導》獨立記者朱淑娟」,由此跨出她的第一步。

 

持續報導就是一種力量

以前主跑環保新聞的朱淑娟,成為獨立記者後,還是習慣到每天環保署坐坐,遵守「新聞是跑出來的」的記者信條。不過她也表示,當獨立記者後,開闢很多新議題,環保署反而跑得少,而且,傳統媒體的舊有採訪路線,已經不合時宜,現今的議題通常包含多種面向,她認為深度的追蹤報導,才能將事件交代清楚。

 

朱淑娟以深度採訪方式寫下的報導,發布在個人開設的部落格平台《環境報導》上,五年下來,這些獨立報導漸漸發揮影響力,有官員指名由她專訪,而她也成為官方新聞彙報的蒐集觀察名單之一。某次她遇到前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,對方甚至立刻從背包抽出她寫的報導。

 

全心投入 善用時間

獨立記者這條路走來充滿困難與掙扎,即便如媒體經驗豐富的朱淑娟也是如此,她認為,「當獨立記者,最怕的就是懶散。」因此她對自己的工作紀律嚴加要求,每天早上7點準時起床工作,妥善運用時間,有時為專心採訪與寫稿,也必須拒絕一些演講邀約。

 

獨立工作代表時間的彈性,也代表沒有固定的休假與上下班時間。她目前已調整成「隨時休息、隨時工作」的狀態,對她來說,通車或受訪的時間都是一種休息。此外,她笑說她也培養出穩定的寫稿能力,不因心情好壞、身體疲倦而停擺。

 

報導是有價的 推動獨立自償模式

成為獨立記者是不是表示收入也會隨之下降?對此,朱淑娟表示,她將自己定位成主動接案的獨立記者,而非freelancer(自由接案者),自己除了經營部落格,也定期供稿給《商業周刊》、《風傳媒》等媒體。偶爾有人指名要捐錢給她,但她覺得報導是有價的、並不是「公益」,因此婉拒捐款。

 

現今她九成的收入來自稿費,她鼓勵有志成為獨立記者的後輩說,給自己一個目標和時間,並企圖心地接案。朱淑娟強調,「獨立記者應該要作出自己的品牌,並用有價方式經營。」因此她希望能推動「獨立自償模式」,未來包括出書、或在部落格推出收費制度,都是希望能夠開闢獨立記者的各種財源。

自認對錢不太重視的朱淑娟笑說,最近比較積極賺錢,這是因為她想要證明,當獨立記者也可以擁有一定的生活品質,才能鼓勵別人投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YE 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